大齡人妻讀博士|加拿大博士班申請紀實(2021Fall)

Photo by Markus Winkler on Unsplash

自從2020年四月初收到自己最終沒能拿到UofT政治所得offer後,對於新一輪的博士申請變得意興闌珊,直到八月底交出碩論,又因為疫情第二波席捲安大略省,斷然決定回台灣,再一陣兵荒馬亂,等到自己安安穩穩坐在電腦前和兩個要好的教授談論博士申請時,已經是10月底的事情了。

加拿大研究所的第一輪申請截止日在12月15日,事態忽然變得緊急,而我還在要不要去西岸申請歷史所或亞洲研究猶豫再三,甚至為了UBC的教授額外寫了份額外的proposal,卻在他表達高度興趣問要不要進一步詳談後,回信說:「對不起,因為有家累,我最終決定只申請安省的學校。」

鬧了一輪,時間已經來到11月中,才真正開始2021Fall的申請程序。

最終的申請結果很難說理想不理想:只申請一所加拿大的TOP3,結果一翻兩瞪眼,至於其他安大略省的大學倒是符合預期都上了,說明整個申請過程大抵不過不失,因此我的經驗大概還是具有某些參考價值。


基本資訊

#Program
2021Fall Sociology & Political Science (Only in Canada)

#Results
Admission
(All with funding package)
University of Waterloo, Sociology; York University,Political Science; McMaster University, Political Science

Rejection
UofT, Sociology; UofT, Political Science

Decision
York University, Political Science

#Background
(以之前做的投影片代替,可以看到能在MA做的事情我都做了)

#Language Test
加拿大碩士可豁免語言成績,也不用GRE。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All from UofT, 1 from Political Science (MA supervisor), 1 from Sociology, 1 from CERES (CERES’s director)

UofT政治系莫名要求四封推薦函,第四封是以前在德國讀博士班的指導教授給的,也是唯一一封我需要自己打草稿的推薦函。要求推薦函也遇到很挫折的部分:暑假時多修一堂政治系的課,和授課教授聊天時提到自己想申請政治系博士班、又害怕跨領域, 她非常鼓勵我,說我讀政治系絕對沒問題,還給了一堆申請意見,期末我也拿了個A+,心想自己的第四封推薦函有著落了,犧牲暑假果然沒有白費......殊不知,她從來沒有回信過。

申請時的選校策略x聯絡教授

儘管老公也曾表明自己願意隨我搬家,然坦白說對於年少已經赴他鄉求學的兩個人來說(老公曾去英國讀書、我在德國求學),身為已婚大齡婦女,確實也是怕了「為了讀博士而遷移」,到底讀博士是為了將來回到學術界和人廝殺?抑或找個場域拿錢做自己願意投以高度熱忱的研究,順道完成一個拿到博士的心願?前者關係該不該去挑戰排名高的學校?甚或申請英、美學校;後者則需要考慮如何把求學過程中的變數壓到最低,讓自己在身心最愉快的狀態下達成目標。

幾經考慮,決定還是留在安大略省,申請多倫多附近的學校就好。在有限的選擇裡,「夢幻學校」當然是多倫多大學,在Munk School兩年已經被學校豪華的經費養壞胃口,再說多大就在我家附近。然話又說回來,實際在這裡上過兩年課就知道,多大非常菁英主義,時時刻刻都將處在高度競爭的狀態。至於出了多大,我和大部分碩士班同學一樣,理所當然都視之為「保底學校」(這想法也蠻危險的,今年學弟、妹連安省的學校都鍛羽)。於是,選擇的考量主要還是在到底要在哪家大學申請政治系或社會系。

政治所 vs 社會所

我始終抱持著讓申請結果來幫我決定未來。

自己的研究涉及當代中國大外宣對海外移民和海外中文群體的影響,既是Migration Studies也是Transnationalism Studies,在政治系或社會系似乎都能契合,所以我基本上就是點進系所網頁看看有沒有教授在做類似的研究?如意算盤是略過華裔背景的教授,只專注在該教授是否能提供我認為可行的研究方法和理論

坦白說更喜歡社會學,對我來說移民的歸屬感(belongingness)如何影響母國跨國宣傳的效力是更有興趣的研究方向,不過社會所的壞處是:假如不是做中國研究,大部分的教授對於中國議題是陌生的,相比政治所的教授就算主力研究不在中國或東亞問題,總是也知道中國在國際政治上的影響力是怎麼回事,所以,以「能否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論的支持」來做為選擇的考量,很多教授會說不然你去找xxx談,這下又輪回華人背景的教授。另外,儘管指導教授本人不一定理解中國問題,只要博士指導委員會裡有懂中國問題的教授也是可行,問題是,在我尋找系所的過程中,也發現不少社會系的中文背景教授開宗明義就說他個人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不是對我講,現在教授們都有社交媒體很容易查得到真心話),想了一下還是會卻步。

於是最後只選了多大的社會所和滑鐵盧大學的社會所,選擇前者是他們在Transnational Activism有蠻多教授正在發展新的理論,後者則是因為有一個網路實驗室專門研究虛假訊息和在線審查的問題。其實兩個學校都有上述疑慮,然申請時總也不可能都假設自己都會上,等上了再煩惱也好。

選政治所的考量點則放在該校能不能支援自己在種族和移民上的研究興趣,當然也明查暗訪教授對研究中國敏感議題的態度,基本上就是選擇通勤範圍內的UofT、McMaster、和York,後兩個學校我評估過它們的社會所恐怕無法支援自己的題目,於是最終決定選擇只申請政治所。

聯絡教授

在聯絡教授這件事情上,和我談論過的人一直有兩派意見:1. 連絡是必要的;2. 能向某個教授表達申請之意當然好,不過既然對錄取的實質影響力不高,似乎也不是必要。我想這和加拿大(人文社會學科)博士班的補助結構有關——博士生獎助基本上是政府、學校、和所上統籌分配的,個別教授的找錢能力在收學生上並沒有必然的關連,所以聯絡不聯絡其實無所謂,多大有些科系要求申請時一定要得到一個教授的允諾會指導才能申請,例如人類學或地理系,即便如此,這更多關乎入場資格,而非錄取保證。

從第一次申請到第二次申請,我聯絡過幾個教授,回信率大概一半一半,回信的一半中又有80%只回:「沒錯,妳的題目確實是我的領域,我也很有興趣,歡迎妳在SOP上列我的名字,但在妳錄取前我不能和妳先談。」另外,有的教授會好心的幫妳轉信給所助教,讓助教回應你申請問題。除了多大政治系和社會系幫我寫推薦函的教授外,最終只和一個York的教授說上話。就結果來說,當我聯絡Waterloo的兩個教授時,連客套的回信都沒收到過,最終卻有申請上,可見得這個和那個,都沒必然關係。

小建議:假如要聯絡加拿大教授,最好的月份大概是五月底六月初,這時候教授們剛好送完成績,新學年的教學大綱死線還遠在天邊,沒正式放假,正好收信回信。七八月以後會越來越難,開學以後很多教授根本就不回信了。

申請文件撰寫

加拿大博士班的申請大抵分兩個日期收單,一個是12月15日,一個是一月初到1月中都有可能,除非科系真的沒人要讀,否則截止日期都是硬死線(相較來說碩士班的截止日期就靈活一點,沒有額滿會繼續招生)。

成績單x推薦函

成績單和推薦函基本上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在申請的這個時間點,已經沒有什麼可以為此努力的。加拿大博士班多設有平均門檻,A、A-、B+都有可能,雖說是平均,在碩士班的成績上如果有任何一科拿B都不是太妙的事情,畢竟要在加拿大的碩士班拿到B比拿到A還難。

成績當然也關係推薦函。例如當多大要求第四封推薦函時,我一度想找算是比較熟識的人類學教授寫(不過這堂課是我唯一的A-,真心不懂人類學),他說他很樂意說明我的研究能力和對中國問題的了解,問題是當被問到我在他教過的學生排行多少時,他只能寫我是前三分之一,以他多年的經驗,這個百分比不足以幫我進入多大,我需要自己決定這封推薦函重要不重要,於是我就被嚇退了。(誒,現在想想在一個頂級大學且全然陌生修到崩潰的科系,作為教授40多年執教生涯的前三分之一學生,聽起來不蠻好的嗎?)

第一年申請時,剛好遇上社會系要好的教授生小孩和升等,也還沒上到指導教授的課,除了CERES的系主任外,只好請兩個有名望但沒這麼熟的教授(一個是加拿大社會學領域的耆老,一個是政治學名課本作者Lucan Way)寫推薦函,不過,儘管成績單上這兩個教授給我A,也曾寫推薦函幫我拿到獎學金,可我總懷疑他們願意寫只是因為「寫推薦函是教授的工作」,所以對效果抱持高度懷疑。

第二年無論是社會系的年輕教授、或碩論指導教授就熱情很多,他們花了長長的時間和我談話,修改我的SOP,而且完全不用我催促就自動自發上傳推薦函,並通知我,讓我深刻體驗到:推薦函還是要熟的教授寫比較好

小提示:加拿大大學的推薦函,和台灣人想像中的一封信是不太一樣的:每個學校每個科系都有自己的格式,基本上會問和被推薦人認識多久?有沒有上課(非常重要!)?在班上的排名?討論問題的能力?寫作優劣?等等等等,很多會要求教授只接給百分比,我記得還有個所會問「你的單位有博士班嗎?你認為申請者進得了你任教大學的博士班嗎?」這類相當微妙的問題。總之,各學校問的重點都不同,申請者本身很難幫推薦人草擬一封信,即使是推薦人自己寫,每個學校也無法套用公版。 

SOP、CV、Writing Sample

在這三份文件裡,你不再只是一個好學生,還是一個值得信賴和期待的研究者

申請加拿大博士班有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向申請系所證明:我會是一個能申請到獎助的研究者,而這三項文件基本上就是在闡述這個概念:在SOP有限的框架下以精準的語言說明你的研究方向和該研究的重要性、用CV證明你是那個對的人來執行這項研究、writing sample則讓評審委員看一下你已經為該主題做了多少努力,外加你的實際能力為何。

在政治系的指導教授提醒要在申請文件裡凸顯自己「跨領域背景」的優勢;不過社會學教授強烈反對,她覺得這會削弱我的申請,無論我將來我要幹嘛?應該假裝自己會全心全意投入社會學/政治學。

CV基本上就是羅列出版物、獎學金、教學和研究經驗、國際和社區經驗(若只能一頁CV可省)等等,因為自己生平沒修過任何量化課程,所以我在碩論寫完後就找了程式語言和量化線上課程來上,再補進CV。寫CV前我會找出自己有興趣合作的教授,查看他們目前的研究計畫、隸屬的研究中心或Lab,並針對這些計畫和單位客製化CV,故五個所的CV都有微幅調整

SOP在加拿大的正式名稱是Statement of Interest,只有500個字,和美國的申請相比,並沒有任何空間闡述你的過往經驗,只能開宗明義直接你要做什麼研究?為什麼你的研究很重要?你計畫怎麼研究?該所或該校能如何幫助你?隨著自己依序遞件和不斷修改,送出去的SOP也有相當的變化:第一個遞件是多大社會所,該SOP一看就知道是要投給他們,幫忙修改的人都會說:喔!你的研究跟這個所很合啊!但壞處是好像也沒什麼創意。等到了最後一個送出寫給Waterloo社會所的已經很像cover letter了,至少有200字寫我能夠為該網路實驗室帶來什麼實質的貢獻。

因同時申請兩個學科,寫作時,給社會所的SOP專注討論移民的歸屬感,政治所的SOP則聚焦在線上行動主義者和威權政府宣傳的互動,然坦白說我對兩個學科的用字遣詞仍然陌生,只能盡力假裝自己很熟。

而Writing sample這一項,儘管很多人認為評審最主要只有看寫作能力,然事實上,我申請時,每個所的網頁都明確指出:申請者應該拿出自己最好的作品,而且申請博班的寫作範本應該要展示出你在自己預想的博士研究主題已經投入多少時間,故在這一項上,也不應該等閒視之。

礙於時間,我把碩士的長篇研究論文修改成一份適用於移民和種族研究範疇的25頁給政治所和社會所,即使是修改,其實花的時間比我直接寫一篇新的報告用的時間還要更久。


博士班申請碎時感

這一欄滾動式調整和補充。

博士班申請季就像無間地獄,尤其是等待放榜之際,好像時間都停止了,話又說回來,反正瘟疫之年的確是什麼都停止了。去年申請時,班上只有另外一個同學只要申請美國的歷史所,彼此要走的路數差太遠,沒什麼交集,而2021年Fall這一輪,剛好熟識的學弟妹都要申請,有了同伴比較不孤單,大家還可以相互改SOP。不過一開始就哀鴻遍野:美國許多人文社會學科研究所停招或減招,以致於加拿大各研究所的報名數暴增。

申請時有幾件事情或者可以給偶然讀到這篇分享的同學們參考,以下。

轉領域申請

申請多大時考慮的是移民原因:遲早要拿一個加拿大學位,而非重返學術,第一年,除了歷史系以外的課我都很想修,每一個學門都是全新的,看起來都很有趣,所以隨心所欲地亂上,直到暑假決定申請博班,才知道大禍臨頭,偏偏二上時,不知道中了什麼邪還硬要選人類學的課——現在想來,棄更多社會學和政治學的課選人類學,就註定我和多大越離越遠。

綜合我們自己碩士班幾屆同學的經驗發現:要跨領域申請多倫多TOP3的大學,碩士班的修課很重要,例如我們這個所是區域研究,打從一開始就要拿定主意到底要走哪一個領域,並想盡辦法專修該領域的課程,否則就會像我的學弟妹們申請博士(包括歷史、政治、或犯罪學都有)卻只收到碩士offer,大抵就讓你把課程補齊的意思。

不過,加拿大的其他大學申請者的人數略為減少,轉領域申請似乎不是太大問題,申請時的重點就變成你如何包裝自己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研究者。然而,在SOP只有500個字的情況下,其實沒什麼空間作文為什麼你在過去領域的經驗有助於你將來的研究,比較好的做法是和寫推薦信的教授懇談,讓他們在推薦信上幫你補充。

英文文件寫作

忘記在哪看到說申請時的英文寫作不應該太完美,假如雅思作文考個7,申請文件忽然來個8.5的水準可能會「露餡」,然今年和學弟妹一起申請,深深感覺這不是事實,我想申請時,你的英文文件應該要能有多好就有多好!

在加拿大,語言成績和前兩年成績要求都是基本門檻,有達標所上助理才會把案件送審,換言之,等你的申請包裹送到committee手上時,這兩項的重要性已經大為減低,教授們沒有閒工夫去對你的語言考試寫作成績和SOP的英文能力是不是符合?他們只在意你的研究計畫符合不符合所上需求。

所以,你自己的申請文件當然要寫得和英語母語的人一樣好,甚至更好。這裡的好,是指行文的流暢度(flow),我們都知道committee裡的教授需要讀上百篇SOP,無論使用的字彙是高深還是大眾化,你的第一要務是他們能夠讀完,而就算申請者的母語是英文,讀至大學或碩士畢業,也非人人能夠做到這點。今年有和學弟妹一起申請時就知道,他們的草稿其實也都是讀了會頭痛的水準,可一旦讓某位所上學長編輯修改後,讀起來判若出自不同作者,這算是和能力不相符嗎?其實每個人都在追求最好的文件表現罷了。既然母語和非母語都得請人修改,這裡就不存在什麼和本身英文成績相不相稱的問題。

小廣告:教授和同學都大力稱讚幫我修改的人作文能力很好,文章讀起來超級flow,這當然也是要歸功於身為英語教科書+新聞網站編修的Zac(aka.我老公)的修改,假如你今年要申請國外博士班或碩士班,需要申請文件編修,歡迎聯絡我們

延伸閱讀:加拿大留學及碩博士班申請經驗談

申請加拿大研究所和移民的綜合對答 |分析該不該到加拿大先拿一個碩士
第一次申請名校就上手 |2018Fall MA in CERES at UofT
申請研究所的Writing Sample |寫作微指南

博士申請和冒牌恐懼症
接受和拒絕offer(附:加拿大博士生獎學金說明)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決覺得它對你有幫助,請點選綠色圈圈裡的拍手,幫我拍5次手↓↓ 謝謝支持!這是一個寫作分潤機制,簡言之就是你簡單的幫我拍五下手,身為作者的我可以得到一點點現金回饋以維持經營網站所需成本。或許你需要登入FB或IG來註冊,但註冊是免費的。
捲|YZ

捲|YZ

Torontonian, Writer, Researcher, Political scientist in making. 座標多倫多,前半生是靠遊牧客棧和生產文字維生的歐亞大陸流浪漢,現為半路出家的政治學學徒一枚,關注種族、移民、排外、民粹等議題,擅寫生命流水帳。

Recommended Articles

5 Comments

  1. Editor Devil魔鬼小編

    你不說,我也忘了這裡可以拍手。

    1. 捲|YZ

      有一種加減賺個幣的概念,相當佛系。

      1. Editor Devil魔鬼小編

        我也沒所謂了,隨緣吧。

  2. yoding

    雖然在申請 SOP 那段跳讀了一大段,但第一次收到本站的電子報就是這篇,讀起來流暢而且豐富,結尾還神來一筆 CTA,真的很有趣。吃瓜觀眾持續訂閱中。

    1. 捲|YZ

      太感謝你訂閱,這幾天可能會大量發文(邊看奧運邊寫),忍一下九月應該就沈寂了XD

發表迴響